- · 《财经问题研究》投稿方[04/09]
- · 《财经问题研究》数据库[04/09]
- · 《财经问题研究》期刊栏[04/09]
- · 财经问题研究版面费是多[04/09]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需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6)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家上市公司个性化的增长能力,这个分析手段很多,我分享自己的一个套路。为了简化说明,我只写一些有限的项: 线型企业:(产品单价-产品直接成
一家上市公司个性化的增长能力,这个分析手段很多,我分享自己的一个套路。为了简化说明,我只写一些有限的项:线型企业:(产品单价-产品直接成本)*数量-........(利润表里剩下那些,就不说了,道理类似)。我们要把单价、成本、数量的增长驱动因素列举出来,逐个进行分析。比如服装企业:产品单价驱动因素列出来(行业趋势、定位、销售策略等等)对未来进行展望;成本驱动因素列出来(行业趋势、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费用等等);销量驱动因素(行业趋势、竞争环境、销售策略、自然趋势等等);针对每一个驱动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转化为P/C/Q的预测。举个例子,对茅台的判断主要是对售价进行研究、对软件企业的判断主要是对付费用户规模的判断;平台型企业:交易量x费率-.....(利润表剩下那些)拆解交易量与费率驱动因素列举出来,逐个进行分析。步骤同上3)多产品线公司对每个产品线进行以上分析,举个例子雅戈尔这个公司是服装+房地产,必须分开分析;对新产品线进行以上分析,新并购、新开拓产品线;注意产品线之间的协同效应分析;
Step价
当我们分析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财务能力和增长能力后,要把细碎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也就进入了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阶段。1)对上市公司的4种能力进行真假判断还记得我们之前要求把可疑数据、重要事项记录下来么?在这个步骤中我们需要根据财务经验和业务经验对4种能力进行真假判断。对异常数据(同比环比、比率、比值),找到源数据并根据驱动力进行分析。比如异常高的毛利要从价格或成本端寻找支持/不支持的理由,又比如异常久的应收账款回收周期要看一下公司相关的解释并自己判断;对管理层和我们自己分析矛盾的地方,要特别进行判断。比如管理层给出增长率是行业大趋势而我们自己发现就是公司自己不行,我们要寻找更多信息帮助判断;对同比、环比突变的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也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业绩“变脸”。证实/证伪这项工作,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判断手法差异很大,这里没有更多篇幅给大家介绍,从报表角度判断大家可以参考很多互联网优质内容;从业务端角度大家可以多找找某些行业风控专业文章。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所谓“大数据初创公司”,虽然不是上市企业,套路是类似的;研发占比2%;毛利显著偏低;SAAS模式,大量应收账款;从财务端看,自称准备成为行业级别PAAS平台的数据公司,研发占比太小,毛利偏低,应收账款过高更类似于项目制软件公司。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司产品我们寻找了他们的上游——几家互联网数据大厂:大厂与行业数据平台合作分为两种模式,单项目分成制、含有最低消费门槛的无限量使用制;大厂对外也有自营产品,申请试用账号后我们找来行业内BA专家,发现这家公司的指标基本是基于大厂指标的再次开发;商业模式来说,行业数据分析公司如果没有自己核心数据源、没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架构,那么只可能是类似咨询公司,为了确认这一点我们寻找了几家客户。我们当然没有落入圈套去咨询公司推荐的几个“典型客户”,而是通过自有渠道寻找了几家。行业这个领域确实有需求,只不过是起步阶段;产品应用频率,大约是定期(每个月一次)、不定期(每年约为10~20次,按照项目计数);关键问题是:购买产品,可以进一步帮忙给一些行业曝光(访谈、颁奖);思路逐渐就清晰了,1年15万的使用费,用户实际上购买了以下几个服务:30多次的平台登录,简化了日常PPT工作;这些数据并没有与互联网数据大厂进行深度合作、二次开发,只有浅度开发(加减乘除变换);“附赠”几次媒体曝光;行业PR的折扣。这分明是一家行业PR、广告公司的商业模型,但是希望包装成大数据公司,享受高估值的企业。又是玩资本的。盈利能力有限的:不会突破广告行业平均水平太多,数据采购成本大厂不会打折(这里我跳步了,只放结论),且客户采购决策是基于广告效应,价格提不上去;运营能力不错:毕竟能够调查出背后是行业PR头部公司;财务能力:按照广告公司标准是不错的,融资纯粹为了资本市场定价;增长能力:无法做到SAAS企业增长模型,还是一个广告、PR公司增长的特性;如果是上市公司年报,建议:从财报几个指标汇总真假(前几步已经做过了)——>从上下游企业进行验证(网络信息+打几个)文章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网址: http://www.cjwtyjzz.cn/zonghexinwen/2022/1206/866.html